文 | 宋豆豆 2020年6月,私募大佬但斌在微博转发了一条段子,称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是合肥市政府,列举其2007年投资京东方、2011年押注半导体、2020年豪赌新能源,均获得超十倍回报的例子。 一时间,合肥火了,地方政府风投基金出圈,外界猛然发现地方政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坚定且激进的投资者,譬如特斯拉扎根上海、蔚来牵手合肥、小鹏之于广州、零跑之于杭州、FF之于珠海,又如自今年3月底小米官宣下场造车后,“抓住那个小米”成为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等多个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过去二十年,那些在激烈的互联网竞争中未能占据上风的城市,迫切希望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求新求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刀阔斧布局改革,抢夺“新能源汽车之都”。毕竟新能源汽车这一未来最具市场想象空间的产业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将成为对外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的城市名片。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再到合肥、西安等新兴汽车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一场由新能源汽车引起的嬗变,正在让古城西安焕发新意与生机。 今年小米汽车落户争夺战中,西安赫然在列。在小米宣布造车后,西安多名网友留言称希望西安积极争取小米造车项目。不到一周,西安市投资合作局回复称“将结合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持续紧密对接‘小米造车’项目。” 彼时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西安在政策层面将会提供大幅支持,依靠小米打造西部新能源汽车重镇。 近年来打造出“陕重汽+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黄金组合的西安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及技术不断提升,汽车产业已成为西安两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2017年汽车制造业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西安工业首个千亿级产业。2018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154.04亿元,同比增长11.6%。2019年,实现总产值1154.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6%。202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9.5%,整体稳步发展。 不过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板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西安汽车产业规模和聚集程度低、2020年陕西省整车产量62.83万辆;另一方面,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分散,本地配套率低、体系水平不高,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除陕汽、比亚迪等大型车企外,西安多数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西安汽车制造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2.3%,研发经费的差距无疑将导致车企之间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存在差距,这对西安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掣肘。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智库君表示,“西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在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劣势在于西北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较差。”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7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31个城市超200万辆,13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西安以373.6万辆居全国第七。与此同时西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49万辆,相比2019年底的8.68万辆,增加了1.81万辆。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7月,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商用车和专用车)分别为21271辆、25791辆、18027辆、20179辆。 早在2018年,《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明确“2021年西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2025年达到150万辆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安市在新能源汽车政策、招商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多个方面不断加码。 政策支持,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 地处“一带一路”前沿,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全国重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事实上,陕西以及西安在筹划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子布局的步伐并不晚。 2013年西安获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编制《西安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公务车、专用车、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示范应用,同时启动配套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整车生产与关键零部件制造的产业集群。 2014年《西安市示范应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西安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单位和个人将获得财政补助。补助总额最高达车辆销售价格60%。 201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016至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争达到10万辆以上,外省车辆省内推广应用比例不低于30%。随后,陕西省提出全面实施“百万辆汽车建设”一号工程,到2020年产销量跨入全国第二方阵,新能源汽车居全国第一。2017年,陕西明确提出300万辆产能计划,目标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利好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为陕西省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潜力空间,作为西北重镇的西安也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要抓手,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8年西安连续出台《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和《关于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力争整车年产能达到300万辆以上,年产量达到210万辆以上,汽车产业实现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2025年达到150万辆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到2025年,力争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的汽车企业集团,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咸新区为依托、相关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汽车产业集聚区。 此外《规划》指出,西安将以整车为牵引,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体系建设,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知名企业聚集,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产值突破1600亿元,整车产品的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将西安发展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基地。 2019年12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依托经开区、高新区、西咸新区,打造3个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传统汽车向高端、节能方向迈进。到2022年,汽车产能达到200万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按照打造“6+5+6+1”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西安市围绕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开展招商工作,并给予一系列资金支持以及人才培养等。2019年底《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包括用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在内的22条优惠政策,其中明确对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按实际投资额的2%给予引进单位或者机构最高100万元的支持,对零部件配套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租金减半。 今年8月《西安市2021年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申报指南》中指出,对符合标准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100万-2000万元的补奖,重点扶持包括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5G产业、光伏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和技术创新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技术改造难度等。 此外,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西安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 2018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免征车辆购置税、免征车船税;对单位和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以享受的中央补贴为基数,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公交领域,巡游出租车领域,环卫用车、救护车和校车)的单车按1∶0.5给予地方补贴,非公共服务领域的单车按1∶0.3给予地方补贴;对单位和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首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用给予全额财政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免收125元/辆的牌照费;对具有西安户籍或持有西安市《居住证》、近两年内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以上,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个人,给予10000元/辆财政补贴,用于自用充电设施安装和充电费用补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去年10月《西安市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到2022年底,全市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全市计划新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200个;充电桩10000个,其中2020年完成3900个,2021年完成3290个,2022年完成2810个。 今年年初《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发布,要求加快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对在西安市新购新能源汽车,且在自有车位上新建固定充电桩的个人,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对在本细则执行有效期内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个人自用充电设施,由西安市财政给予10000元/根一次性建设及电费补贴等。 按照西安市“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预计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5000个,重点推进秦汉新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产应用基地和空港新城新能源充电桩项目。 提升本地配套率,打造千亿集群汽车新城 从布局上来看,目前西安市已形成“一南一北”两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城南以高新区、鄠邑区为依托,比亚迪、南京金龙开沃为支撑,形成集汽车新技术研发、应用、测试为一体的高新区汽车产业集群;城北以经开区、秦汉新城、高陵区为依托,并以陕汽、吉利、宝能汽车为支撑,形成集商用、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为一体的渭北汽车产业集群。 公开资料显示,西安市汽车产业已拥有涵盖重卡、轿车、中轻卡、大客车、微型车和专用车整车制造,以及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截至2020年底西安拥有规模以上汽车生产企业86家,从业人员约8.5万人,总资产达1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最具市场想象空间的产业,近年来是西安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的重点,不少新能源整车项目相继在西安建立生产基地。2017年11月,吉利汽车新能源项目在西安经开区落户,该项目总投资达约201.6亿;2018年3月,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西咸新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00亿元,规划产能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产值将超千亿元;2019年5月,开沃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举行,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万辆电动客车、18万辆电动物流车、1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能力…… 2021年上述项目均在有序落地中,西安吉利乘用车项目整体规划年产能30万辆,目前一期项目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线已竣工将投产,今年预计汽车产量3.5万辆;西咸宝能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一期项目12万辆汽车生产线已基本建成;西安比亚迪汽车二期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届时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将具备年产60万辆乘用车产能规模;前不久比亚迪增产扩能及研发中心项目竣工,将进一步推动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恒大新能源汽车(一期)项目去年6月正式启动,其中一期设计年产能20万辆,预计2022年6月建成投产;开沃新能源汽车一期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将在2022年建成投产…… “西安现有汽车的产能是80万辆,在吉利、宝能、开沃、恒大等汽车项目投产之后,全市汽车产能将会达到230万辆,但汽车的零部件本地配套是32%,所以提升本地配套率是西安做强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2020年10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鲜萍在“2020 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表示。 除了整车项目外,西安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链条发力。去年6月,北汽投资103亿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园和动力电池产业园”落地经开区;去年7月,法士特年产20万台S变速器智能工厂在西安高新区开工,经过一年建设,近日一期工程已经竣工,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该项目主要生产法士特下一代战略性产品S系列变速器和AMT自动变速器,总投资18.5亿元。此外,比亚迪动力电池、三星环新动力电池、铜川达美轮毂等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未来西安将以整车为牵引,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体系建设,增强汽车零部件对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引进配套企业,围绕陕汽、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等生产需求,精准施策,做大汽车产业规模,将西安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预计到2022年,西安市汽车工业将实现工业产值1500亿元以上。”时任西安市副市长王勇曾公开表示。 汽车整车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逐步完善。2019年底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西安汽车产业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西安汽车产业共有法人单位6713家,其中汽车研发设计32家、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285家、汽车销售3380家、汽车服务3016家。 公开信息显示,注册地在西安的包括传统动力、电子电器、底盘、车身内外饰件、通用工艺类、电动化、原材料/散装物料、智能网联、MRO服务模具/工装/设备/智能制造在内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共827家。 在智能网联与电动化领域,西安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积累。据智库君不完全统计,注册地在西安的智能网联相关企业有89家,包括31家芯片企业、20家环境感知公司、17家网络通讯公司、10家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公司、7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5家汽车开发测试公司、4家TSP服务(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2家出行服务公司以及1家智慧交通公司等;电子电器相关企业177家,包括64家电子零件公司、25家电子控制单元公司、22家传感器公司、22家视听语音&通讯导航公司、14家安全系统公司、6家电机公司等;电动化企业87家,包括25家动力电池系统公司、24家充电设施与系统公司、17家电机控制基础零件公司、5家整车系统公司、5家燃料电池系统公司等。 与此同时,西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人工智能企业150余家,年产值约120亿元,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大数据、机器人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产业等。华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京东人工智能加速器(西安)、微软云暨移动孵化计划-陕西省人工智能暨硬科技基地、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项目陆续落地西安。去年3月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 此外,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相关领域人才正成为行业“紧缺”的资源。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目前西安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西安坐拥60多所高校,其中7所“双一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西安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端人才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西安GDP仅为3241.49亿元。2020年,西安成功迈入GDP万亿俱乐部,GDP高达10020亿元,位居全国第22位。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提速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发生颠覆性变革,未来汽车将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助力车联网、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诸多应用,通过OTA实现升级换代,实现汽车的智能化、数字化。 目前西安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汽车产业链条,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或发放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牌照,或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相比,如何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切入汽车工业智能化升级,成为西安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针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西安通过出台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2018年9月《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确定我市第一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道路的公告》确定以“京东大道、东长安街南侧辅道、神舟三路、航创路”为闭环的道路为我市第一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路,上路进行测试的自动驾驶车辆应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确定道路进行测试。 2018年11月《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创新企业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提升,加快生产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2019年《西安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实施细则(试行)》和《西安市规范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指导意见(试行)》出台,前者明确了测试申请条件,要求测试主体为提出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申请并承担相应责任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并对测试主体、测试车辆、测试驾驶人员,从申报材料、车辆状况、满足测试条件应具备的相关功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后者要求测试车辆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封闭的测试场地进行审查测试,要求测试主体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机动车辆智能驾驶技术及产品研发或生产能力的企业、高校等,同时符合对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时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具备足够的民事赔偿能力;具有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评价规程;具备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远程监控的能力等。测试期间发生事故测试驾驶员承担责任。 此外为了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西安加速政产学研用融合。2019年华为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发布“智慧创新港及西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项目签约仪式”,力图将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智慧出行和智慧交通的标杆区域。 2020年4月,首批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挂牌,其中包括“智能车联网”,由中国移动、清华大学和长安大学三方合作构建,是国内首个车联网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点对“车联网与智能汽车关键技术”、“车联网行业大数据应用”、“车联网基础设施与车载设备测试”等关键方向开展研究。 2020年底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和长安大学联合陕汽、比亚迪、宝能、开沃、百度、阿里云、滴滴、商汤科技、联通、西电等涵盖多领域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43家单位成立“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与此同时,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揭牌。 2021年4月,西安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巴士试点示范运营在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启动。启动仪式上,Apollo无人驾驶电动巴士正式落户西安,这标志着西北地区首个校园区内无人驾驶巴士运营开通,也标志着西安市智能网联汽车迈出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