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3月11日,由搜狐汽车与搜狐科技联合主办的“开启智能汽车元年——2022汽车营造社思享汇”活动在北京顺利召开。来自研究院、主机厂以及智能汽车芯片领域的企业嘉宾,分别就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展开演讲,共同探讨智能汽车的定义、功能与场景需求以及供应链生态圈的搭建策略与协作之道。 以下为禾赛科技亚太区汽车业务副总裁张伟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这次行业盛会,我叫张伟,来自于禾赛科技。很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办法亲临现场,只能和大家在云端进行交流。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芯片化助力激光雷达进入前装量产时代》。 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卡车、无人驾驶中巴等L4、L5级别自动化的交通工具上有广泛的应用。在无人配送、机器人、城市领域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整车厂和机器人公司都采用激光雷达来处理数据。国内自动驾驶头部企业百度、滴滴,ADAS量产乘用车合作伙伴理想汽车、集度汽车等公司都采用激光雷达作为传感器。激光雷达在无人配送车领域也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激光雷达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有不同的关注点和需求。 在无人驾驶领域,企业会高度关注激光雷达的性能和质量,对于它的测距能力,分辨率精度和能耗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在无人车配送和机器人领域,企业更加关注激光雷达的质量和价格,会追求高性价比的产品。 在量产车领域,企业对激光雷达的性能、质量价格都有非常高的需求。 在传统架构的激光雷达中,激光收发模块成本占比超过70%。一个完整的激光收发模块由一个激光发射电路板和一个激光接收电路板组成。电路板堆叠导致体积不断变大,雷达重量和体积方面都没有办法控制从而影响上车应用。随着电子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度提升,激光雷达产品有了显著进步。 在发射端,我们将EEL激光器,在手机领域广泛应用的VCSEL激光器应用在激光雷达领域。 通过电子元器件集成度的提高、收发模块的芯片化使接收端器件性能提升,成本降低,为主机厂和合作伙伴降本增效。 高度芯片化的收发系统,匹配不同的扫描机构,能实现适配于不同场景的激光雷达产品。搭配360度整体旋转平台,就可以实现在自动驾驶领域广泛应用在360度环视激光雷达;搭配转镜,就可以实现前向视场角激光雷达。 禾赛科技从2017年开始自研激光雷达芯片,我们的目标是达到性能最优、成本最优。禾赛科技产品经过大规模的市场量产验证,已经交付了4000台,搭载禾赛第一代自研芯片的XT产品系列,另外还拥有超30万台XT的框架协议。搭载禾赛第二代自研芯片的AT128半固态产品获得数百万台的主机厂前装量产定点。目前禾赛科技在持续研发第三代芯片,向更高制程,更多线束,更低成本迈进。 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非常小巧,可以无缝嵌入车身,不仅给ADAS护航,而且还能提高2%的延迟,在国内同类产品当中拥有最高的点频、分辨率,对自动驾驶算法非常友好。能够最大程度帮助主机厂进行数据采集、感知处理和决策判断。AT128拥有非常广的角度,测距能力达到200米,功耗仅为18W。 我们合作客户有理想、集度、高合、Lotus等。禾赛科技为不同细分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组合。在无人驾驶出租车、卡车主雷达方面,提供Pandar系列,实现高性能的需求;在无人驾驶出租车、卡车补盲雷达方面,提供QT系列产品,水平视角可以达到360度,测距可以达到20米;在机器人应用领域,提供XT系列,XT系列是中距激光雷达;在量产乘用车领域,提供作为主雷达的AT系列,这是一款车规级的雷达,水平测距角度为360度,垂直测距角度40度,能够实现测距200米的需求。 禾赛科技于2014年10月份成立于上海,经过四轮融资,目前提供QT、XT、AT等一系列适用于自动驾驶、高级辅助驾驶的雷达产品。 公司在上海有三个办公室,分别位于青浦区、嘉定区和浦东新区,在美国加州硅谷也有办公室。目前公司员工人数为700人,研发团队占比为60%,获得已授权专利250多项,正在申请的专利500多项。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李一帆、孙恺,向少卿均毕业于全球顶尖院校。 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90个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目前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超过50%,同时有40%以上营收来自国际市场。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我们自建制造中心,保证产品快速迭代和高品质。公司计划在上海市嘉定区建设麦克斯韦智造中心,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拥有100万台以上的高品质产能。 我的产品经历了严苛的测试流程,保证车规级可靠性。同时,禾赛科技牵头起草了《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生态圈正在不断扩大,涵盖整个汽车产业链。 禾赛科技与大家一道,在自动驾驶领域结伴前行,共同打造智慧安全的美好生活。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汽车咖啡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