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能 源 车 GREEN 今年年中受到芯片产能减少的影响,很多汽车品牌的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但随着芯片产能问题的逐步缓解,一车难求的问题已经逐渐缓解,大部分品牌车型都已经恢复了正常的供应。然而在不缺芯片的背景下,仍然有部分车型供应量不足,形成了排队等车的局面。在这个不同汽车品牌百花齐放的年代,到底有哪些车型可以有底气让准车主排队等车?而排队等车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今天大咖就来扒一扒。 坦克300(参数|图片) 指导价:19.58-30.80万 为此,坦克汽车近日发表公告,从12月20日上线坦克300电子合同系统,该系统上线后所有用户下单预定坦克300均需签订电子合同,另外当订单进入到“工厂已接单”状态后,“订金”将转为“定金”,以此来限制黄牛党的行为。 事实上,坦克300这款车刚上市不久便出现了一车难求的行情,该车基于非承载式车身打造,配备了前后桥差速锁,在硬件方面达到了硬派越野车的水准。与此同时,坦克300还采用了一套方正硬朗的复古越野车外形设计,从硬件和外观方面满足了车主对于硬派越野车的期待。集合以上的条件,指导价还控制在30万以下的,目前还没有类似的车型,所以在入门级越野车的这一细分市场中,坦克300是为数不多的一款产品,这一市场背景也成为坦克300热销的核心原因。 极氪001(参数|图片) 指导价:29.90-36.00万元 即便极氪001在上市之前遭遇了一些舆论风波,网友对于这款车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这仍然阻挡不住潜在车主们的热情,新车的预定量依然不低。极氪汽车在12月初公布了其11月的总交付量:2012台,但这与极氪001的预定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还是产能方面不足以满足需求。 此前极氪官方宣布,位于宁波杭州湾占地2000亩的极氪工厂生产线仍处于磨合期,只能单班生产,现阶段还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目前实际情况是每天最多只能生产100多辆车。当生产线成熟后,极氪工厂将推行两班倒的生产,未来可实现30万辆的规划产能。 对于一个上市不到一年的纯电车来说,极氪001的销量表现已经很出色了。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在品牌方面,极氪汽车有吉利集团为其背书,更容易被车主所接受。另外在产品方面,猎装车的外形、712公里的NEDC续航、空气悬挂、零百加速3.8秒,这些设定放在一辆30万元左右的纯电车身上,吸引力还是挺强的。随着极氪工厂产能的逐步提升,相信该车的销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皇冠陆放(参数|图片) 指导价:27.58-35.08万元 近期大咖走访经销商的时候也发现,皇冠陆放这款车目前仍然下订也需要等待2-4个月时间,但具体的等待时长与“加精品”的量有关(你懂的),可即便加了精品,也不能保持在短时间之内提车,可见目前皇冠陆放的整体供应量还是比较紧张的。 自8月份上市以来,皇冠陆放的销量也是节节攀升,11月该车销量已经达到1.21万辆,虽然相比 汉兰达(参数|图片)的2.08万辆仍然有一段距离,但作为一款全新的SUV,需要一定时间来提升认知度,能获得这样的销量,可见该车目前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作为全新汉兰达的姊妹车型,皇冠陆放与汉兰达整体上大同小异,起码三大件方面都是同宗同源的。但在细节的设定上,除了肉眼可见的 皇冠(参数|图片)标志和中网造型的不同以外,两车在配置的设定上也不尽相同。以两驱精英版车型为例,陆放比汉兰达贵了7000元,但却多了TSS智行系统、自适应远近光灯以及前排多层隔音玻璃,这些配置的使用性很强,因此在中低配车型方面,皇冠陆放的性价比其实很有看点。这也不能看出,为什么这样的背景下,皇冠陆放也依然有足够的底气让准车主们排队等车。 排队等车是否真的值? 很多人会说,目前汽车产品的选择很多,为什么还要去为上面这些车型等几个月,甚至要在经销商那里加装精品才提车?确实,排队等车目前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当我们能接受其他车型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去挤破脑袋买这些新车。 所以这些一车难求的车型,某程度上是因为ta们身上存在一些“独占”的优点。譬如坦克300,是同价位当中唯一一款硬派SUV,而且确实能提供一定的硬派越野性能;譬如极氪001,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纯电猎装车,而且续航、加速等各项指标都表现不错;至于皇冠陆放,则是燃油车当中少有的能同时满足7座布局且省油的SUV。由此来看,这些车型需要排队提车,也不是没有原因。 作为买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车型,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等这些车,但也不代表这些车型就适合我们自己。譬如坦克300,城市道路的行驶质感并不佳,日常驾驶的话,看看哈弗大狗也不是不行;至于极氪001,比ta成熟纯电车多了去了,买一台蔚来ES6还能享受换点以及智能领航辅助,要不是非猎装车不买,极氪001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香;皇冠就更不用说,只要你不在乎油耗和丰田的可靠特质,同级别的燃油7座SUV选择可不少。 因此,排队等车是否真的值,完全看我们自己的需求,但经过大咖的分析之后,相信朋友们也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知。 本文来源【新能源车大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