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2021年,汽车后市场的连锁领域,有些泡沫已经被戳破了。 在汽配连锁上,一批汽配供应链平台已经倒闭,嗅觉最为灵敏的资本选择暂时性撤退,存活下来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不如预期,都在想办法找到第二条赛道。 在汽修连锁上,猫虎狗和机油轮胎品牌商刺激下的养车连锁爆发现象,表面上看是汽修连锁欣欣向荣,实际上是传统连锁的妥协,纷纷倒向社区店养车模型。 自2014-2015年资本大规模注入汽车后市场以来,已经过去五六年时间,期间在汽配和汽修连锁上的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大部分资金被这些连锁平台拿来换取速度和规模。 不过,2021年,资本换速度,速度换规模,规模换效率,效率换市场的逻辑明显走不通了。传统行业格局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夫妻单店占比仍然最高,甚至一些传统玩家利用互联网工具找到了新思路。 无论是对比欧美市场,还是对比其他行业,我们都说汽车后市场的连锁化是必然趋势,不过,趋势背后还有几个问题有待回答:整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连锁形态?当下的连锁是真正的连锁吗?这些连锁形态是否适应当下的行业现状? 一、汽配连锁放缓的真相 资本撤退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就是汽配供应链平台。除了几家已经倒闭的企业,结合多家企业早些时候公布的目标,2021年汽配供应链平台的整体发展显然不及预期。 国内不少汽配供应链平台是资本驱动下的产物,特别是在易损件这个赛道,资本的核心逻辑是参照美国四大上市汽配连锁,认为中国市场也会走汽配连锁化的道路,同时出现几家类似的上市企业。 所以,在传统的各级经销商和汽配城的体系外,国内的汽配连锁在过去几年迎来了较快的发展,这其中有直营模式,也有加盟模式。 但是,如果把国内的汽配连锁和美国四大汽配连锁进行一个深层对比,会发现一些底层逻辑上的差异性。 以AutoZone为例,AutoZone是中心仓+各级中转仓的模式,但关键在于最后一级门店,它是一个汽配超市的形态,在门头、陈设、品类、系统等多个方面,其标准类似于7-11这样的便利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utoZone的汽配超市主要面向toC客户,也就是车主,往往是车主自主到店挑选产品,场景类似于国内消费者逛快消品超市。即便是如今AutoZone越来越重视B2B业务,也有两种服务形态,一是门店员工自主到店购买配件,二是AutoZone的员工根据需求进行配送,但都是基于汽配超市这个主体业态展开。 所以,我们说美国的AutoZone是一个汽配连锁,它满足连锁在标准化上的一系列要求。 在国内,主流易损件汽配供应链平台是中心仓-省仓-前置仓的三级体系,前置仓以加盟模式为主,配备加盟品牌的门头和产品,以及一定的系统化。但是本质上来说,前置仓并非一个汽配超市的形态,而是一个仓库的概念。 横向对比生鲜赛道,关于前置仓的讨论非常多,叮咚买菜就是典型的前置仓模式,盒马鲜生一直比较反对前置仓,所以前者只能说是一个集成平台,后者是一个新零售的连锁模型。 无论是对比美国市场,还是横向对比其他行业,我们都不可能把仓库当作连锁门店来对看待,换句话说,国内的汽配领域很难说存在真正的汽配连锁。 严格意义上,目前的汽配平台更多扮演一个多品牌和多品类的全国代理商的角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部分中间批发商,也就是说,只是取代了部分传统产业链上的环节,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汽配业态。 这就导致,目前汽配平台和传统汽配体系的竞争,仍然是同一个维度上的竞争,而不是滴滴之于打车行业、美团之于外卖行业的降维打击。同纬度的竞争,在各方效率没有本质差异性的情况下,比拼的是生存能力,也就是谁更能熬下去。 在这一点上,传统夫妻店可能最有话语权。 所以,汽配连锁放缓,是一个商业逻辑问题,而非短时间内的业务问题。 二、汽配和汽修不得不融合 关于汽配供应链平台的发展,新康众COO李逸一直有一个观点:“汽配供应链现在不只是遇到速度问题,而是纯供应链平台已经基本不被看好了。” 这个观点,一部分原因是为新康众一直坚持的修配融合做背书,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行业观察和理解做出的判断。 从这个观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汽配供应链平台纷纷布局汽修连锁。 一方面,汽配供应链平台的商业属性是交易逻辑,基于前置仓的布局向修理厂进行交付,也就是说,修理厂是汽配平台的最终客户。从前,平台把产品铺给加盟商,辅助加盟商销售产品,现在需要更进一步,所以布局汽修连锁可以理解为一个渠道下沉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产品销售之外,修理厂的动态数据是潜在的价值点,所以,以汽修连锁或联盟的形态,把修理厂纳入到体系中来,一个重要动作就是要把修理厂从线下拉到线上,必然要求修理厂使用平台的系统。 一个是生意逻辑,一个是平台逻辑。 另外,目前能支撑前置仓模式的品类,仍然局限于易损件。易损件是一个薄利多销的逻辑,但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不缺的就是产品,市场越下沉,最资深的业内人士都没见过的品牌就越多。所以,品牌溢价在一二线城市可能行得通,但三线以下就很难说。这个时候,平台在集采上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反而常常陷入自己发起的价格战当中。 所以,单纯靠易损件汽配供应链这个模型支撑一个大平台,在盈利上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个时候,基本上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扩品类,比如向全车件扩张,但全车件赛道都没出现成功的模式,更何况易损件平台;二是挖深度,也就是汽修连锁布局这条路。 所以,站在汽配供应链平台的角度来看,汽配和汽修的融合,是一个必选项,也是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 三、汽修连锁有两个要求 不过,国内的汽修连锁是一个道路更加模糊的领域。 2021年,汽车服务世界提出了养车连锁大爆发的现象,猫虎狗一如既往地扩张自己的加盟门店,美孚、驰加等上游品牌商也纷纷发力,目标都以千为单位。 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三件事情,一是传统修理厂,包括部分区域连锁,发展遇到瓶颈,纷纷选择站队;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资本或资源的企业趁机收割门店;三是在养车连锁之外,现阶段其他类型的汽修连锁很难突围。 先不论其他类型的汽修连锁的进程,目前的养车连锁模型也存在不少挑战,整个行业对其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汽车后市场注册修理厂40万左右,加上没注册的可能超过60万,而且近几年没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是严重饱和状态。这使得目前的连锁品牌只能选择加盟模式,而且是在原有门店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这种路径,就涉及到前几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赋能。赋能本来是新零售语境下的一个概念,搬到汽车后市场,这些连锁品牌做的是一个平台的事情,就像滴滴之于网约车,贝壳之于经纪人,美团之于餐饮店,携程之于酒店。 不过,平台的赋能,数字化是核心,流量是最大诉求,前者是底层逻辑,后者是人性。在流量红利消失,汽后三公里服务圈的背景下,平台逻辑在汽车后市场基本上很难成立。 另一方面,修理厂除了服务属性,在产品和项目上,又带有一点零售属性,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平台要在赋能之外,还要在装修、经营、营销等层面对门店进行指导和升级。 但汽后SKU和服务过于复杂,只能走减项目的路子,所以大家扎推到养车这个领域。但是养车连锁的问题在于,盈利空间太低,很难覆盖平台在IT、营销、人员等方面的成本。对比来看,海底捞做的火锅赛道,既容易标准化,又是一个暴利行业。 总得来说,后市场的汽修连锁既要求平台属性,又要求零售属性,但前者不符合三公里服务圈的特点,后者难以实现标准化,减项目后盈利空间有限。 这两个因素叠加,导致目前汽修连锁领域很难说有真正的连锁品牌。 还有不要忘了人这个因素。 大多数服务行业对于人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汽修行业对员工同时提出了技术要求和服务要求,而且员工收入低,付出回报不匹配,出现了“宁可送外卖也不修车”的现象。所以,员工在技术和服务上难以标准化,进一步增加汽修在连锁化上的难度。 在美国市场有一个概念叫作多店经营,这个概念可能更适合当下的中国汽车后市场。而多店经营不是一个体系化的经营状态,这也导致为什么强管控这么重要。强管控是手段,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连锁的松散。 这个松散状态,还会持续很久。 四、汽后进入单店存活比拼阶段 过去,连锁平台的眼光主要聚焦在规模和生态等宏观层面上,单店生存状态这个微观层面常常被忽略。 不过,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过去多年资本烧钱验证下,规模效应迟迟看不到曙光。 可以说,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单店比拼阶段,这个时候,单店存活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虽然连锁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压力,但现在的竞争仍然是同纬度竞争,修理厂主要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当然是选择站队,猫虎狗或者品牌商旗下的连锁品牌,这个时候要考虑清楚门店需要什么,连锁品牌的优势是什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例如在系统数据、运营标准、采购流程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第二个是差异化竞争,在不站队的情况下,由于连锁品牌聚焦在养车这个领域,修理厂完全可以做到差异化竞争。2021年比较火热的单项,例如免拆发动机治理烧机油、车衣镀晶等项目,经过抖音等平台传播,带火了一批网红门店以及个人IP。 站在连锁品牌的角度,在持续扩张门店的情况下,核心要考虑的是单店盈利模型,汽配连锁和汽修连锁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加盟门店生存状态,总体盈利比例,才是比拼的关键。 所以,在门店增长数量和总数之外,退网率也是一个核心考量的因素,甚至这个因素更加重要。 总得来说,修好车,用好配件,服务好客户……汽修和汽配最本质的东西始终不能动摇。 互联网降维打击的故事早就破灭了,一家门店对抗一个平台的逻辑现阶段还不成立。 从单店出发,沉下心来打造一家家优质门店,这才是汽车后市场连锁品牌突围的关键。 本文来源【汽车后服务世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