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程式电动汽车是什么?目前我们将新能源汽车划分为四种: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式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 我们先了解一下增程式电动汽车,这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词在于“增程”,它一般采用汽油发动机作为增程器,但却仅用于为电动机和电池发电,并不直接参与驱动,比如宝马 i3(参数|图片)、理想ONE等。其他三类中纯电动汽车仅依靠充电电池驱动电动机,为车辆提供动力,比如特斯拉、蔚来、吉利 帝豪EV(参数|图片)、比亚迪汉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汽油发动机行驶,还配备一个小型电动机为车辆提供动力,各大厂商几乎都研发生产了插电式混动车型;而燃料电池汽车,是利用氢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混合,利用电解水逆反应生成电与水,为电动机供电驱动车辆行驶。通过以上对比,大家就明白了增程式电动汽车在技术上最容易实现,而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生产起来最难。 二、增程式电动汽车是“真香”的选择吗?1、长续航里程是如何实现的? 传统汽油车或者柴油车的续航里程基本上能够达到500公里,而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的却不多。因为电池的储存量与电池的重量、体积成正比,要想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就要增加电池容量,也就需要增加电池的重量和体积,增加续航里程的效果也就十分有限了(如果对电池重量没有概念,可以自行尝试一只手将汽车蓄电池提起来,感受一下电池的重量),所以电池技术才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而增程式电动汽车,比如去年上市的理想ONE,据厂家宣传可以达到80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该车配备的是40.5KWH三元锂电池,理论续航里程只有180KM,剩余的620公里的续航里程则是靠着1.2T汽油发动机发电完成的。 截取自理想one官方网站介绍 请等一下,说好的纯电800公里呢?这么说我还是得加油? 没错啊! 再请问增程式电动汽车,你本质上真是新能源汽车吗? 2、真具备超五星的安全性能吗? 汽车是否安全性不仅体现在主动和被动安全性上,还有事故之后的安全性。油路、电路设计是否合理?发生事故之后能否避免爆燃?而笔者最关心的是一旦车辆燃烧该使用什么样的灭火器。 3、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吗? 如果按其广告上标榜的方式使用,在城市中单纯用电来实现通勤,大家可以根据日常行驶距离自行计算一下充电频率;在长途中使用汽油增程,那么你可以算一下95号汽油加满45L油箱需要多少钱,理论上每百公里油耗7.25L。对于普通车主而言,既然都需要隔三差五的充电,为什么不直接选择纯电动汽车呢?如果购买了增程式电动汽车,谁还会经常去充电呢?汽油增程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尾气排放,除了排放量稍小一点,对环保的贡献几乎没有。无论汽油机发电的转化效能,还是自身的节油效果来看,将增程式电动汽车算作节能汽车勉强可以,但是算做新能源汽车就太牵强了。 理想one 4、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吗? 目前一些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维护保养只能在与厂家合作的特约维修站进行,技术支持、服务标准、客户体验均达不到完全控制,一旦品牌车辆保有量增大,维修难、维修慢的问题就会凸显。 吉利增程式房车 5、养车费用会比传统汽车低吗? 增程式电动汽车在电动驱动组合的基础上,依然还有汽油增程器、油箱、冷却系统等部件,后续依然需要花钱保养,而且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普遍比较小,其充电放电频率自然会比纯电动汽车高。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只花电费,但是增程式电动车电费油费都得支付,当电池到寿命需要更换时,又得花多少钱呢?难道只是为了享受购置税补贴?但是新车价格又比同级别传统汽车高出了不少。买车和养车费用在普通老百姓家庭中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消费者一定会算细账。 如果觉得以上五个问题可以不计较,你会买一台增程式电动汽车吗? 三、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石油长期依赖进口,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民族汽车工业无论从造车经验、整体质量还是品牌价值上与世界先进水平都有差距。不管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国家战略高度,再到民族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都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自2009年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开始了十年快速发展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续航里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使得大量企业一哄而上,其中不乏没有造车经验的企业,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面对利益,出现了很多骗取补贴和违法融资的现象,十分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为此,国家也在反复地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下文中简称“通知”)。《通知》主要有6层意思,一是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二是适当提高补贴门槛;三是售价3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不享受补贴(换电模式的除外);四是促进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五是强化资金监管,打击监管不严和骗补的行为;六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合理规划,加大政府采购新能源车的力度,同时推动政策落实,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优势。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笔者也有几点想法:1、坚持实事求是,不忘初心。 新能源汽车的初心在哪里?难道就是为了增加这一点里程?炒作出来的技术和讲故事编出来的需求是无法让消费者为之买单的。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飞速发展,靠的不仅是“解放思想”,还有“实事求是”。技术发展没有捷径,社会发展过于激进,过分求快,就容易背离事物发展的规律。近期国家发布的《通知》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家补贴是有限度的,靠国家补贴度日的企业是无法在市场中立足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终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新能源汽车既然处在过渡阶段,更要做好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发,况且不论汽车技术怎么发展进步,都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汽车行业最底层从业者,笔者真诚地呼吁:新能源汽车不论如何发展,都不要忘记初心! 2、推动公共交通工具完成新能源升级。 最新发布的《通知》中,明确了对公共交通中使用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不变,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大批量地更换了电动公交车,同样的方式为什么不能先在出租车上推广呢? 厂家对量产车的实验测试和我们实际使用总会有差别,不仅仅是去一趟新疆,跑一趟东北,还是到西藏转一圈就能够解决的。交通拥堵、频繁充电放电、长时间停放、甚至是交通事故,只有出租车的使用环境最接近广大消费者。作为生产工具,出租车对车辆耐用程度、维护费用、维修便捷性均有更高的要求,也更具参考价值。当出租车行业完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换代升级时,放心购买的消费者就会越来越多。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 社会发展靠的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企业选择了走融资的道路,融资就意味着短期内见收益,原本研发团队的“初心”就很容易被改变。技术的变革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模式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有多少企业没有造车经验,没有技术的沉淀,仅凭一腔热血和梦想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融资就要承受投资者对效益的渴求,企业为了生存,就会选择投机取巧,在技术上“抄近道”,设计和制造一些类似“增程式电动汽车”这样打擦边球的产品。 如果大企业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小企业会不会跟风?下游供应商会不会不得已放弃原本正确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就算有巨额资金供你试错,宝贵的发展时间和历史机遇又有多大的容错性?“共享单车”之殇还未褪去,刚刚倒下的“瑞幸咖啡”也让我们看到了快速扩张的结局,还有至今没有结果的乐视等。扪心自问,我们能够承受多少这样的后果? 购买新能源汽车就需要充电,在住所、单位、商场、写字楼、加油站、学校、高速公路休息区、旅游景点等这些地方停车, 可以充电吗?安装多少充电桩能满足需求?充电插头是不是通用?这些资产如何管理?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消费者也许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要有固定车位?车位能否安装充电桩?物业不允许又该怎么办? 4、淘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支持一部分。 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企业是否会耗费财力开发增程式电动汽车?确实有,但不是主推产品。上市多年的宝马i3,在去年宣布将于2024年停产。有些弯路已经有人走过,有些风景并不美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企业同样也需要自我评估,自身现有的技术实力和团队人员,能否完成这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发和创新? 企业不仅要创造价值,还要规避风险,更要有责任和担当。所以光靠融资和收购是无法完成技术革命的,只有踏实地发展才是正道。 仅从环保方面衡量,燃料电池是替代石油的最佳选择,但是技术难度很大。能否只保留一部分有实力、有责任、有能力的企业继续研发新能源汽车?能否多关注一下配件生产商和行业中的高科技研发团队? 5、支持和推动小排量发动机的研发。 让我们回到10年前,国家为了刺激老百姓购买小排量汽车,实行了1.6以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各企业也顺应推出了1.6L以下的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车型,经过这10年的发展,各大厂商的小排量发动机数据有了很大的提高,1.4T排量的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甚至已经超越了原来2.4L排量的水平。2019年国家实施了国六排放政策,一些品牌也适时推出了三缸发动机。看看现在的传统汽车市场,原来大排量的发动机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来?小排量发动机已经成为了目前市场的主流,连大部分豪华轿车都已经普遍使用了2.0T发动机。在完成节能减排的同时,直接降低用车成本,自然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也是成功经验。试想一下5年以后,也许1.0L以下排量的发动机功率能够超越现在2.0T发动机的水平。 6、培养后备技术人才。 公共交通也好,国家政府采购也罢,只能够消费一部分产品,绝大多数的汽车还得靠市场消费去推动。新能源汽车要发展,还需要老百姓从心底里接受,并且愿意为之买单。汽车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牵一发动全身,从业人员和细分市场也是相当的复杂。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如何引导和支持与传统汽车产业相关的市场和从业人员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化,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服务,不仅能够缩短研发时间,还可以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关于新能源汽车,你怎么看? 本文来源【四轮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