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洞察 | 新能源汽车已从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

新能源资讯(稿源) 2022-3-14 20:05 No.1197

引 言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性向上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渗透率将稳步持续提升。国内行业已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特斯拉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供给侧的发力是全球电动化的另一推动力,真正的好产品能够创造需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这场浪潮正在为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崭新发展动能:新技术的生长,新需求的萌发,新消费的涌现……未来图景逐渐从虚拟想象化为生活现实,渗透并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近日,中国建投2020年度“JIC讲堂·科技投资系列” 第三场在建投书局举行。国泰基金基金经理王阳以“智能汽车的产业未来与投资逻辑”为主题,详细解析了汽车产业链的深度变革,并就如何把握汽车产业投资逻辑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探讨。


国泰基金基金经理 王阳


王阳表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性向上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渗透率将稳步持续提升。国内行业已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特斯拉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供给侧的发力是全球电动化的另一推动力,真正的好产品能够创造需求。





在投资逻辑上,王阳认为,根据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平台的规划时间一般在5年左右,车型规划时间在3年左右,所以2020-2022年即将上市车型及竞争情况基本可以预见。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主线可以围绕全球销量的增长主力及其产业链进行布局。中长期维度来看,还是要持续寻找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环节和公司。


全球新能源产业确定性向上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是什么?可以先看一下近几年国内发展数据,2014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产销量只有8.4万辆,2020年预计达到120万辆。现在的变化和前两轮周期的变化不同,国内行业已经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


早在2015—2017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可以感受到公交巴士慢慢从燃油车变成电动大巴。今天在绝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乘坐的公交客车都是电动大巴,这是国家自上而下推广的车型。


行业发展到现在,许多人第二辆车,甚至第一辆车就采购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已慢慢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是2019年开始的一个最重要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凸显了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往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为什么着重突出“消费驱动”?因为消费驱动是自发的,代表了此类产品的成熟性,也代表这个行业将有更加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从补贴层面看,政府从2014年开始的大力补贴,过渡到结构性调整引导需求升级,再到补贴政策大幅退坡,最后到双积分承接,税收扶持延续。产品层面,从最初的A00车型居多的油改电车型,到车型全面丰富,合资品牌加速进入,经济性、智能化驾驶逐步体现。应用场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初期新能源车以商用为主,过渡到出租网约车等具备内生经济型的车型,再到私人消费端在车型丰富下有望加速发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随着消费场景逐步成熟,当年国内SUV行业在渗透率突破5%以后,随之进入了快速向上发展周期。进入2020年,随着相对成熟的新能源乘用车型投放市场,消费者不仅体会到了科技赋能,同时也从价格上逐步接受,全球渗透率超过3%,国内渗透率也正向5%以上迈进。


从国内SUV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的趋势走向分析来看,当一个行业的渗透率突破5%、往10%走的时候,这个行业逐步就进入到加速期。再看一下海外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情况,10月法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了10%,德国渗透率已经超过15%。从这些国家来看,渗透率也是在快速提升。另据了解,德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会从2022年延长到2025年。


国内新能源车的发展初期由补贴驱动,随着补贴在2022年完全退出,双积分将接棒驱动行业发展。在补贴驱动下,2019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达到120万辆左右,实现持续增长,补贴已明确将持续到2022年,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在时间和幅度都明确下,利于车企对车型做长期规划并推出更有竞争力车型。


双积分将在2020年开始接棒补贴驱动行业发展,2020年6月已发布正式稿,明确2021-2023年积分比例要求为14%、16%、18%,同时整体单车积分比此前版本下降幅度在20-50%。根据初步预测,在补贴及双积分的共同拉动下,以及优质车型带动下,预计2020-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复合增速有望达到30%。


王阳预测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到2021年有160万辆以上,明年整个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速能达到39%,2022-2025年整体国内行业增速依然能达到30%以上。


欧洲市场在严格的碳排放法规下,车企面临巨额罚款,加速电动化战略,同时各国也出台相应补贴政策对车企进行支持。欧洲2021、2025、2030年碳排放目标分别为95、81、59g/km,此外,欧盟减排计划进一步趋严,2030年减排目标有望从当前40%提高至55~60%,该政策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讨论,若最终落地,将提高欧洲中期增速。根据预测,2021、2025及2030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需达到181、434及844万辆才能满足碳排放要求。如果电动化趋势起来,销量有望超过此预测。欧洲地区除碳排放外,德国、法国、荷兰等也推出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供给发力是全球电动化的推动力


供给发力是全球电动化的另一推动力,特斯拉已证明供给能创造需求,核心在于真正好的产品。从国外各OEM规划看,2025年是电动化目标达产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在此之前会推出众多车型。依此判断凭借各OEM的品牌力,以及正向开发的好车型,有望从供给侧推动全球电动化加速。


供给发力是很重要的推动力,就像当年的苹果手机iphone 4的推出,它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产品,所以在供给端推出了新的需求,特斯拉也代表创新的产品,并且有很好的市场推动力。


Model3(参数|图片)在2018年和2019年就开始快速上量,在2018年北美、欧洲国家


model 3(参数|图片)的销量基本上超过了宝马


3系(参数|图片)、奥迪,尤其北美市场,特斯拉靠model 3一款产品征服了ABB这些消费群体。model3在我国国内量产之后,每个月的销量也是领先行业的,所以一款成熟产品也是给这个行业创造新的需求。


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全球主要车企,如大众、宝马、奔驰、丰田、比亚迪,都在未来两年有很多新能源车型推出,可以预见,在供给端将有越来越多成熟的产品出现。


未来这些车,还有model 3相对比较偏更加年轻化的客户,王阳认为:第一越是年轻人消费的产品,未来的生命周期越是更长,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新兴、年轻人消费的群体。就像当年买iphone4,最早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在买,但是到现在苹果手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用,年轻人买未来的产品是好的事情。第二,如果对ABB或者大众、丰田品牌有情结,2020年这些车企都要大量上新能源车型,对于偏年长或者对品牌更偏重的人,明年就可以选择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车型。从这两个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从中长期有一个年轻人的市场,从中短期来说也有适应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对品牌认知不同阶层的选择。


未来竞争格局远未定


预计明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8.7%,欧洲达到14%,新能源乘用车主要的消费国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美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是相对低的。如果美国未来有比较大的预期改善,对全球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向上修正的预期,最终的情况还是要看到2021年1月份之后,美国政府的变化情况,以及他们所推出的政策。


2025年,国内、海外分别达到530、730万辆,产业链有望迎来5~6倍增长空间。未来新能源车的复合增速可以达到30%。现在全球经济正在从增量型经济往存量型经济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车行业可能属于在未来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增速最快的一个细分领域之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哪些环节需要去关注?新能源单车价值量都是电池占比最高,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非常关注宁德时代的三


元(参数|图片)电池、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和LG公司的原因。


谈到电池技术,就会离不开锂和钴,这两个是电池最重要的材料。锂、钴是电池材料构成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物质,锂是自然界中最轻的金属,拥有最低的电极电势(低电阻)、极低的摩尔质量(放出电量大),是绝佳的“电池金属”。钴在锂电三元正极材料中发挥稳定结构、提升电池循环和倍率的作用。


氢燃料被称为理论上的“终极能源”,但需要攻克能源转化效率、安全性等系列难关,还需建设一整套全新的能源体系。至少在2025年之前,锂离子电池一定是主流路径,氢燃料预计仅在长续航商用车等领域局部应用。


锂资源供需预计会出现阶段性紧平衡。2020-2022年全球锂供需再平衡,预计2023-2025年再次趋紧。主要还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所带来对锂资源需求的推动。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全球锂需求的主体,3C电池需求和工业需求平稳增长。2019年全球锂资源总需求约30万吨LCE,其中车载动力需求约12.7万吨。


全球钴矿供给主要来自铜钴矿或镍钴矿伴生,主钴矿极为罕见。全球76%的钴矿产出自刚果金,难以摆脱较高的供应链风险和手抓矿的道德风险。30%到40%的钴产量来自于嘉能可公司,这个从长远战略上来说钴资源供给存在不稳定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谈论“去钴化”的原因。


从汽车发展历史看,整车壁垒相当高,电动车格局还远未定。国内汽车消费经历了轿车、SUV、电动车三个发展阶段。相同特点都是在行业发展初期,自主品牌通过快速响应迅速占领市场,但随着合资品牌车型的推出,市场份额又被迅速抢占。这背后原因,一方面是技术的相对落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汽车消费的强品牌属性,以及品牌的建设壁垒太高。


与消费电子不同,汽车属于耐久性消费,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五年以上的验证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可。此外品牌也很难向上打造,如果不能像特斯拉一样做出颠覆性产品,很难短期内让消费者付出溢价,例如长城的品牌向上战略就遇到很大困难。


所以中长期,传统整车的竞争格局很难颠覆,多年品牌建设已铸就高壁垒。随着大众、丰田等国际车企开始推出全新电动平台,电动车现有的整车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全新平台和车型的研发周期很长,所以短期看3年,确定性放量的还是走在前面的特斯拉与大众;但拉长到2023年以后,随着丰田为代表的车企推出全新产品,竞争格局将要再次动荡。


传统巨头层面,2023年之后,丰田的全新平台,大众MEB更成熟车型,以及本田、日产、沃尔沃等品牌的相继发力,都会对下游整车格局造成加大动荡。


2023年往后,电池的技术变化不可忽视,例如从现有的液态锂电池往固态锂电池的形式演变,届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中间材料都可能发生较大的技术变化。从目前判断来看,锂、热管理系统、高压直流继电器、电池、轻量化、电子器件、内饰等,七个大方向是电动车重点关注方向。


综合考虑,如果从中长期投资角度推荐,锂属于不可或缺元素、电功率上升带来继电器、电子器件发展,热管理和轻量化减低功耗,内饰会向环保和科技的方向发展,电池自身就是能源变革的核心。



本文来源【汽车与配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