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量突破5万辆大关后,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6万辆,同比猛增331.9%。 这已经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第5个月增长,风头盖过特斯拉。从销量来看,近期比亚迪月销量超过特斯拉,7月,比亚迪以50387辆的月销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排名第二的特斯拉月销仅为32968辆。特斯拉8月销量仍未更新,很大可能会落后于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和刀片电池两大技术,正成为比亚迪驰骋新能源市场的两大利器。 依托DM-i战略, 比亚迪加速颠覆传统燃油汽车市场 坚持纯电、混动并举的技术路线,促使比亚迪整车产品结构更趋均衡,有利于其中长期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数据显示,比亚迪8月汽车销量68531辆,同比增86.3%;新能源乘用车8月销售6.05万辆,同比增长331.9%,环比增长20.9%。其中,DM车型销量为30126辆,同比增长555.6%;纯电动车销量30382辆,同比增长222.7%。 从销量结构上,比亚迪8月乘用车销量中,燃油车型占比10.4%,新能源车型占比已高达89.6%。尤其是热销的DM-i车型,有望加速颠覆传统燃油汽车市场。 细看各细分车型,汉、 秦(参数|图片)、元系列车型8月的销量分别为9035辆、22384辆和4782辆。 汉系列从去年7月上市至今,累计销售11.03万辆,已成自主品牌最快突破10万销量关口的豪华中大型轿车,汉EV标准续航版豪华型的推出或将持续推升该系列车型销量。 秦系列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秦PLUS DM-i,8月销售13043辆,成为DM-i车型中的主力军。随着超级混动DM-i车型产能瓶颈逐渐缓解,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将持续攀升。 刀片电池加持,助力元EV8月销量同比增长371.1%。刀片电池从比亚迪的旗舰车型逐步用至旗下全系新能源车型,进而带来全系产品力的提升,增强整体竞争力。换装刀片电池后的全新 元 Pro(参数|图片) EV性价比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行业“缺芯”较为严重的背景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水平超出预期。“缺芯”所致8月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71.1万辆,同比减少21.8%,比亚迪同样受“缺芯”困扰,现阶段比亚迪今年累计未交订单已达16万辆,目前还在增加,热度维持高位,核心增量车型仍为秦/ 宋PLUS DM-i(参数|图片)。 据比亚迪方面透露,今年可能接到90万辆订单,但公司只能交付70-75万辆,取决于物料和IC芯片的供应,其余可能挪到明年。目前,4S店的产品交付周期达四个半月甚至更高,面临交付压力。 为确保自身热销新能源车型产能瓶颈的逐步消除,比亚迪也正加速动力电池产能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纯电动全系已换装刀片电池,为了应对持续增长的产能需求,比亚迪在今年扩建重庆基地,新增建设长沙、贵阳、蚌埠等基地,预计至年底刀片电池产能将超过60GWh。 未来3个月,刀片电池规模快速扩张并带动DM-i车型加速放量。随着市场中燃油车向混动的切换,以及比亚迪纯电、混动并行的策略,DM-i 车型预计在2023年迎来销量集中爆发。 高端市场发力,拉高比亚迪单车售价 比亚迪8月新能源车销量暴涨的同时,有望迎来量、利齐升。 当前,比亚迪乘用车覆盖了4万-35万元价格区间,这一区间几乎涵盖了高中低端市场。 相比特斯拉定位高端品牌,比亚迪更偏向大众定位。官网显示,比亚迪 元(参数|图片)、E、 宋(参数|图片)部分产品处于10万元及以下价格带,秦、宋部分产品主攻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唐、汉处于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 高端化以及汽车智能化,将成为比亚迪接下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比亚迪汉、唐等高端车型的拉动下,比亚迪高端品牌战略初见成效,旗下的车型的单车均价不断拉高。威尔森WAY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7月份,比亚迪汽车的平均单车售价为15.18万元,已经超过大众汽车的平均单车售价14.78万元,并且这个差距呈进一步稳定扩大的趋势,比亚迪成为自主车企中溢价率第一(综合售价与销量)的品牌。 在比亚迪看来,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是上半场,下半场则是智能化。 目前,距离第一步“电动化”的比例依旧很低。今年,国内新能源汽渗透率从年初的5%逐月攀升到8月的14%,年底有望达到20%。电动化的趋势目前已经确立,想要实现超过50%的存量渗透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加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技术研发。 比亚迪每年的研发投入也相当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29.96亿元,名列362家录入数据的深圳A股公司第三名。2020年,比亚迪研发支出达到了85.56亿元,是投入最大的中国民营车企,2018年、2019年研发投入均超过80亿元。 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的策略是储备大量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来解决产业链护城河。 销量持续攀高的同时,比亚迪的市占率和品牌形象持续提高,各大证券公司纷纷给予“增持”评级。在资本市场看来,比亚迪是自主新能源汽车龙头,产品矩阵持续完善,插混和纯电动同时发力,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有望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同时,结构的优化以及产能利用率的快速提升,有望为公司带来综合毛利和规模效应的拐点式改善,并迎来量、利双升。 ——END——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来源【汽车通讯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