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黄 丽 编辑丨麦 子 美编丨CBEA独耀 伴随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手握海量订单的电池企业,按理来说应该会开足马力积极备货,以保障如期交付。但现实情况却是,“材贵难求”成为了横亘在生产快速路上的一道沟壑。 正如《锂价“猛于虎” 这个环节或是破局之道》文中所述,由于大部分锂电材料价格增长过高过快,海外资源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了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产能的释放受到了严重限制。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逐渐被企业重视起来,并被纳入到企业获取锂电原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企业反映,动力电池回收的“废料”价格也在飙升。 市场数据显示,3月4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继续上涨,较前一日,电池级碳酸锂涨5500元/吨,均价报50万元/吨;氢氧化锂涨6000-7000元/吨;电解钴涨3200元/吨。其中,尤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到今年年初突破30万元/吨,现在又迅速来到50万元/吨关口。而受原材料价格大涨影响,动力电池回收价格也随之飙升。 据央视财经报道,江西天奇金泰阁钴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退役电池回收折价率最低大概60%,也就是说,当时“退役料”只有新货60%的价格,然而目前的折价率已经翻番。 虽然经历了2021年原材料价格的涨价潮,企业对今年的涨价有一定预测,但依然没有料想到会涨到这么高的价格。在新货供应不足,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有企业以110%折价率采购“退役料”,还有企业将折价率提高至115%,甚至120%去抢货,生怕买迟了又涨价,提前锁定价格。 不仅如此,涨价潮正在从上游向下游逐层传导。回收头部企业格林美日前在公开互动平台称,近期金属价有所上涨,电池回收价格也会相应升高。公司将通过适当提高回收电池循环再造的产品售价,来降低原料成本上升的影响。 很显然,涨价传导实属无奈之举,下游企业对“退役料”的持续涨价已经叫苦不迭。目前回收市场的混乱局面,也使得“让每一块退役动力电池走向系统化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行业呼唤。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锂资源、碳酸锂的“一货难求”,回收价格的热炒、飙涨,以及需求端的渴望,监管层已经发声。2月28日,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强化资源保障,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辛国斌特别强调,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不难看出政策端的方向很明确,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源头资源的开采规模,加快原材料的提炼速度,提升原材料供应量,缓解供小于求的错配矛盾;另一方面,如同“房住不炒”政策,要遏制住资源端的市场炒作,对纯粹囤货炒价格的行为予以打击,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的秩序。另外,行业内还需尽快建立起退役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从多个渠道解决锂电池材料供给瓶颈。 除了监管层的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退役电池回收也成为了两会代表们热议的问题之一。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建议,“要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避免劣质废旧锂电池大规模流入市场。明确执法主体,健全综合执法机制,保障动力电池从出厂、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表示,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代表们的提案建议不无道理,回收退役动力电池,获取原材料,是具备“经济价值”的高效选择,但如果没有完善的回收体系,就很难真正发挥原材料的循环价值。 回收体系的搭建,从回收相关企业便于切入。机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约3.6万家。其中,2021年一共新注册超2.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644.3%,爆发速度令人惊叹。其中,格林美、华友钴业、西恩科技、中伟股份等回收企业已逐步壮大,还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在不断加码。 在战略布局方面,格林美已与全球280余家汽车厂和电池厂签署协议,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打造“废旧电池回收-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电池组再制造-梯次利用”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并且确立了2025年25万吨/年的动力电池回收目标。 华友钴业也是采取上下游合作方式来发挥回收利用的价值。目前,华友钴业已经与多家新能源车企合作梯次利用开发和承接退役电池再处理;与多家电池企业合作以废料换材料的战略合作模式;与部分海外车企也达成退役电池回收再生合作。 不仅回收企业全方位联动,动力电池企业也大手笔参与。去年10月,宁德时代公告称,拟投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于湖北宜昌建设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项目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将有助于其完成动力电池的生态闭环。 宁德时代不久前对外表示,公司同时具有三元与铁锂废旧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及产能,未来产能还将持续扩大。除了正极材料外,还布局了石墨与电解液回收,以提升产品经济性、减少产品碳排放。其中,锂回收率已超90%,并已在供应保障中起到一定作用。充分体现了回收在材料循环利用和降本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2021年3月,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计划在合肥新建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建设包括动力锂电池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回收在内的生产基地,总投资120亿元。 同年8月,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分别与格林美签署合作协议,在完善退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两家动力电池企业所需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保障能力。 在材料端,今年2月27日,容百科技也发布公告称,与格林美开展合作,双方共同构建基于“镍钴资源开采―动力电池回收―三元前驱体制造―三元材料制造”产业链的战略合作体系,在动力电池回收、海外镍资源冶炼、前驱体产品供销等领域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随着入场选手的不断增多,不仅将有效提高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价值,缓解材料供需错配局面,还将有助于搭建起“使用-回收-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回收利用网络。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逐渐起量,千亿级市场将逐步开启。但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仍面临着回收网络如何快速搭建,电池数据信息共享渠道没有打通,残值测量标准不统一,梯次利用技术缺乏标准等问题有待解决。 未来让每一颗退役动力电池“颗粒归仓”,还需要整个行业形成合力,电池回收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车企共建良性合作系统,才能让回收产业做大做强。再加上相关法律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出台,方能实现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 文章来源【电池中国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