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科创板IPO动作石沉大海后,亿咖通科技再度传出赴美上市消息。 日前,有报道称,亿咖通科技正寻求通过SPAC合并交易在美国上市。知情人士透露,亿咖通目前正在与一家顾问公司讨论该事宜,若交易完成,合并后的实体估值约为40亿美元。 作为吉利集团战略投资公司,亿咖通的赴美上市消息并不出人意料,毕竟从吉利集团近几年的资本全球化动作来看,旗下多个品牌都已经登陆资本市场。 但眼下的汽车智能领域新秀频出,亿咖通此番赴美上市动作不免引起纷纷猜测,面对上市,这家汽车智能化企业究竟有多少底气? 背靠吉利,引来百度 对亿咖通而言,“吉利系”大概是其最显眼的标签。 2016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当时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沈子瑜共同成立了亿咖通科技公司,由沈子瑜担任亿咖通CEO。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亿咖通科技股东信息中,李书福占据70%股权,为公司实控人与最终受益人,沈子瑜股权占比30%,为最终受益人。 资料显示,亿咖通的主营业务为车载芯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大数据及车联网云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 在吉利加持下,看中智能汽车风口的百度关注到了这家企业。2020年10月,亿咖通获得由百度领投的A轮融资,融资额13亿元,海纳亚洲创投(SIG)跟投。而在该轮融资后不久,百度即宣布将与吉利组建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智能汽车制造领域。 百度的投资让亿咖通的市场估值迅速升至百亿元水平,随后,亿咖通便传出开始筹备科创板IPO消息。 除百度领投的A轮融资外,亿咖通还获得了另外两轮融资。2021年2月,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领投亿咖通A+轮融资,融资额为2亿美元。第三轮融资则来自最大股东吉利集团,同年9月,吉利宣布领投亿咖通B轮融资,投资金额约为5000万美元。 多轮融资后,亿咖通科技估值达到约33亿美元。 虽然是吉利集团控股企业,但在运作方式上,亿咖通的定位是独立运营,这也意味着吉利对亿咖通的期望不是仅仅自用,而是面向市场实现盈利。 事实上,亿咖通的业务布局也算有所收获,目前围绕智能网联技术、ECARX服务生态、E系列芯片、AI Cloud打造了智能网联开放平台。其智能驾驶业务也在进行,曾在2019年与百度Apollo达成战略合作,2021年2月,吉利汽车研究院与亿咖通成立吉利汽车智能驾驶全球研发中心。 去年12月,亿咖通与旗下合资子公司芯擎科技发布“龍鹰一号”车规级芯片,亿咖通CEO沈子瑜在发布会上表示,到2024年,将会有4个OEM在欧洲市场发布“龍鹰一号”的量产整车。 沈子瑜没有透露4个OEM的具体名单,也并未表明是否为吉利系。不过,外界对此也发出疑问:此前亿咖通的客户源主要依赖吉利体系,这场海外合作是否会是亿咖通的“断奶”开端?。 智能汽车业务成色几何? “亿咖通和芯擎想做的,是汽车界的安卓和高通。” 在沈子瑜的规划里,亿咖通要效仿苹果iOS系统与AppleCare芯片上下打通的案例。具体来看,芯擎科技做好硬件部分,结合亿咖通的软件能力,为车企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向榜样看齐固然可嘉,但对当前的亿咖通而言,其软件能力似乎还有所欠缺。 2018年,亿咖通推出了为吉利汽车深度定制开发的车机系统——吉客智能生态系统(GKUI),该系统推出后,星越、博越Pro、帝豪GL等多款吉利车型都有搭载,领克汽车旗下车型中也有GKUI系统的身影。 但从近几年吉利及领克车主的反响看,GKUI系统的实际体验似乎并不足够令人满意。无论是吉利还是领克都曾爆发过大面积车机卡顿集中投诉事件。 2020年5月,领克官方微博发文称关注到近期网友反馈车机体验问题,相关部门将提出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包括领克01、领克02、领克03在内的车型都曾被吐槽反应速度慢、手机互联功能不全面等。 直至眼下,领克车机卡顿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不少消费者脑海中。而同样的吐槽也萦绕在极氪汽车耳边,极氪品牌发布后舆论风波不断,车机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极氪官方并未发布其车机系统是自研还是与外部合作的相关信息,但有消息称极氪车机系统研发团队由亿咖通负责,不过,该消息未得到官方证实。 而在智能驾驶领域,吉利已经与包括百度、腾讯、Mobileye等公司建立合作,尽管亿咖通也涉猎自动驾驶业务,但似乎吉利并不指望旗下车型搭载其技术。 眼下,亿咖通所推产品中,称得上出圈的即是与百度Apollo联合定制的吉利银河OS智能座舱系统以及“龍鹰一号”7nm级智能座舱芯片。但正如前文所提,两款产品目前都未走出吉利体系,“藏于深阁”的亿咖通或许还未能得到行业的过多认可。 此外,作为独立运营的企业,亿咖通目前尚未传出盈利消息。据吉利公告显示,其2019年收益为22.58亿元,除税前亏损为6.74亿元;2020年收益为22.41亿元,除税前亏损为4.78亿元。 此前,亿咖通科创板IPO消息传出时,业界就有分析称大客户关联及单一客户依赖问题可能成为其上市掣肘。如今,亿咖通依旧处在吉利体系内,若赴美上市,其又将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资本认可,依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智阅汽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